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眼睛、上海的象征。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短短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民族和城市的兴衰与荣辱。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位于中山东一路7号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于没有电报通讯,在经济方面一直处于下风,在战争中一直吃亏。电报在近代政治、经济、军事上也起了巨大作用。1880年李鸿章提出仿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由官设局试行招商,筹办电报局。李鸿章呈请朝廷批准后,任命盛宣怀为电报局总办。中国的电报业就此开始……
外滩七号这片土地,较初为美商旗昌洋行所有。1881年8月15日,大北电报公司与美商旗昌洋行订立租约,并在翌年迁入该址之上的原大楼办公,收发沪港两地公众电报,并于次年开通了电话业务。
1891年,旗昌洋行宣布停业,外滩七号的土地所有权由中国政府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购入,直到建筑的陈旧设施无法满足大北电报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后者才于1906年在原址之上重新建造了外滩七号的新楼。
这栋新楼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高四层,立面三段式划分,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的希腊爱奥尼石柱。大楼的较大亮点是一对法国巴洛克式的黑色穹顶,它们优雅地坐于顶端两侧,与白色的大山花形成鲜明对比。因为这座大楼在较长时期内为大北、大东和太平洋电报公司使用,也有一部分是北洋政府电报总局的上海电报局租用,因此被旧称为“电报大楼”。
1922年,大北电报公司迁往爱多亚路并另建新楼,也就是如今延安东路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外滩七号的主人也先后换成原在外滩六号的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上世纪末,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谷银行通过置换入驻,一直与外滩七号相伴至今。
大北电报公司即丹麦大北集团前身,也是瑞声达母公司GN,纵观GN过去1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一直在沟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用越来越多声音领域的新技术持续改变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