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一线工作时,患者经常问:戴上助听器为什么还是听不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听不清楚,然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1、安静环境下听不清楚?
2、噪声环境下听不清楚?
3、打电话、看电视听不清楚?
4、上课、语训、开会、小组讨论、聚会等听不清楚?
假如是在安静环境下听不清楚?先分析裸耳纯音听阈,举例:李X,男,46岁,听力下降5年,纯音听阈如下:
主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得到声音,但就是听不清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临床表现呢?咱们看下面两个表:
从上面两个表可以得出:250—1000Hz低频区能量占到77%,1000—4000Hz中高频区清晰度占到78%,也就是低频赋予声音的能量,中高频赋予言语的清晰度。若李X已经双耳佩戴了一款助听器,但还是听不清楚,需做效果评估看中高频是否补偿到位;若没有补偿到位,应找验配师做进一步的精细调试;若调试后还是补偿不到位,助听器需升级更新;若助听器已经补偿到位了,可还是听不清楚,需要看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因为纯音听阈只能反映患者对各频率声音的听敏度(即能听到多大的声音),不能反映其听觉功能的状态,然而言语识别能力则可以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能力(即能听清楚多少),也是评估患者社会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言语识别能力在助听器选配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听得见容易做到,然而想要听得清楚却并非轻而易举。下面为不同言语识别能力的患者在选配助听器时的不同表现:
a、90%:选配容易成功,患者比较满意;
b、70%—90%:助听器可提高识别能力;
c、50%—70%:助听器可以改变患者的交流能力;
d、低于50%:助听器常常不能使患者十分满意,但可通过借助唇读、表情及肢体语言来辅助交流。
由此可见,裸耳的识别能力与选配助听器后能否听清楚息息相关,若想听得清楚就一定要在裸耳识别能力70%以上时选配助听器。裸耳识别能力为什么会下降呢?主要是由于听力下降后长期得不到中小声音刺激后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听力下降并确诊为永久性听损就一定要及早选配助听器。因为听觉系统是对声音收集、传导、感知、分析、处理的感觉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周部分,另一部分是中枢部分。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负责感知(听到)声音,正常人耳能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感知的声音强度小于或等于25dB HL;中枢部分是指听神经以上的所有听觉结构,由耳蜗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和听觉皮层组成,负责将外周部分感知的声音进行分析、处理(听清)。换句话说:外周部分负责听到,中枢部分负责听清,听到是基础,是听清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听清是患者的较终目的,所以裸耳识别能力差的患者佩戴后不要着急,助听器先帮助听到,再慢慢经过康复训练就可以听清。
假如李X在安静环境下能听清楚,反而在噪声环境下听不清楚?可能是助听器的信噪比太小,如下图为不同患者想要听清楚所需的信噪比大小,听力损失越重所需信噪比越大,李X所需的信噪比大概为7分贝,所以需将助听器的降噪功能和方向性技术做进一步调试。还有助听器档次越高,能提供的信噪比会越大,也就是说在噪声环境下越能听得清楚,所以在选配助听器时不要只关注价格而忽略了效果。
假如李X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得清楚,而打电话、看电视听不清楚,除了在软件上增加相应的程序并进行调试外还可以尝试使用蓝牙及无线附件。
假如李X只是在远距离交流,如:开会、小组讨论、聚会及特别嘈杂的环境下听不清楚,就需要使用一些无线附件,如:远程麦克风或络+设备,因为助听器只能解决近距离的交流,远程麦克风或络+设备则可以解决远距离交流。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帮助您走出困惑,并祝愿您:聆听清晰声音,享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