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批准日,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人对这一保健领域的认识,借此激发起一项长期宣传活动,促使该领域工作的开展。“世界保健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会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为了让大家有正确的听力保健知识,本期介绍几条“民间”流传的说法,让小遍带大家去伪存真。
耳朵得经常掏,堵住就听不见了
小编解答: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黏附污垢、灰尘、其他外物颗粒,阻止其进入耳道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说话等下颌骨活动,大多能自行排出,所以有些人从来不掏耳朵也不会形成耵聍栓塞(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
有些人习惯用指甲、挖耳勺、棉签、卡子等各种工具,且一定要把耳朵打扫干净,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果掏耳工具不干净,还会让细菌进入耳道甚至引发感染。
如果医生诊断耳道比较窄,而且日常耵聍分泌旺盛就容易被堵住,建议视情况定期去医院清理,不建议自己掏。
耳道瘙痒、胀疼,吃点去火药就能好
小编解答:可能造成耳道瘙痒、胀疼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发炎、异物、外伤……如果不及时处理,“急性”转为“慢性”,治疗会更困难。耳部不适不要贸然自己用药,一定要请医生诊断。
耳机要用好的,贵的耳机能保护听力
小编解答:高档的耳机,除了品牌价值与宣传成本外,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音质的优化和处理上,能更好的还原音乐——“低音浑厚具有穿透力,中音饱满具有感染力,高音上扬具有震撼力”。无论多么高档的耳机使用不当都会损伤听力。
常听耳机会导致听力损失
小编解答:伤害听力的不是耳机,而是噪音环境下情不自禁放大的声音,高强度的声音刺激会造成耳部器官的疲劳,引发中枢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造成耳鸣、耳聋等问题。不过,只要按照安全标准来使用还是可以继续享受音乐的美好。
对于大多数健康成年人,平均音量在85分贝时,每天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声音每增加3分贝,可持续接触的时长相应减少一半。当周围环境声音88分贝时,超过4小时就有听力损失的风险,当周围环境声音达到103分贝时,不要超过1/8小时就是7.5分钟。照此规律计算,115分贝时仅允许暴露27秒,属于极危险的强度。数据来自《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 50087-2013
为保护听力,建议连续使用耳机不要超过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60%。
多吃补品能保护听力
小编解答:确实有些食物能保护听力,但并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补品”。通过对参与人员多年的跟踪,研究人员通过数据证明,在饮食习惯中有较多摄入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叶酸,以及长链ω-3脂肪酸,维生素A/E的受试者,他们的中频听力损失下降的风险降低了30%,高频听力损失下降的风险降低了25%。但这些元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发生听力损失的耳朵,而是通过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从而降低罹患听力损失的风险。
同样的道理,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平和的心态、坚持锻炼身体,饮食三低一高(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整体的身体状况好了,也能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
希望经过小编的解释,能传递正确的听力保健知识,让我们听得更好!